2020,中国“第一生产力”全面发力
阅读:179 次
2020-12-31 22:27 (北京时间)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其内容并不代表关系网立场
loading

来源:中国新闻网

  (年终特稿)2020,中国“第一生产力”全面发力

  中新社北京12月31日电 题:2020,中国“第一生产力”全面发力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嫦娥五号奔月采回1731克月球样品、空间科学“极目”双星全天候监测宇宙引力波之光、“奋斗者”号创造10909米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珠穆朗玛峰新高程测定8848.86米、大型客机C919进入局方审定试飞阶段、“中国天眼”已发现逾240颗脉冲星、“九章”量子计算机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制五条技术路线同步推进……

  在极不寻常的2020年里,中国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围绕陆海空天、聚焦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全面发力,支撑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广泛服务国计民生,加速科技强国建设。

资料图 嫦娥五号返回器安全着陆。汪江波 摄

  ——这一年,中国航天科技成就最为亮眼。除了嫦娥五号圆满完成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完美收官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之外,中国航天亮点频频:

  5月,为中国空间站工程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首飞、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成功着陆预定区域,为中国空间站建设及后续运营奠定重要基础;6月,北斗全球组网任务收官卫星成功发射入轨,一个月后,中国官宣“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7月,中国行星探测迈出第一步——首次探测火星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预计2021年2月中旬接近火星作着陆准备;12月,中国新型中型运载火箭长征八号首飞成功,既填补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空白,还将验证运载火箭可重复使用技术。

12月28日,呼和浩特第二医院新冠疫苗接种点准备的新冠疫苗。 刘文华 摄

  ——这一年,中国科技抗疫成果最受瞩目。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中国科技界紧急行动,全力开展疫情防控科研攻关,第一时间分离出病毒毒株,并向世界卫生组织共享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为全球科学家开展相关研究提供重要基础。同时,快速完成核酸检测试剂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形成包括中医药“三药三方”在内的主打药品基本格局、探索形成7版诊疗方案和6版防控方案。

  中国同步推进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和核酸疫苗5条技术路线,4月,批准第一个疫苗进入I、II期临床试验,6月,全球首个启动Ⅲ期临床试验,并批准紧急使用,到11月底对高风险人群累计完成150多万剂次的新冠疫苗紧急接种工作,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目前,中国5条技术路线14个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其中3条技术路线5个疫苗进入III期临床试验,疫苗研发始终处于全球第一方阵。

  最新消息称,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公司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接种后安全性良好,国家药监局已附条件批准该疫苗的注册申请,可附条件上市。

2020年12月4日,“中国环流器二号M”(HL-2M)装置正在进行等离子体放电前的最后检查。 刘忠俊 摄

  ——这一年,中国科技创新突破非常显著。中国科学家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其处理“高斯玻色取样”的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100万亿倍(“九章”1分钟完成的任务,超级计算机需要大约1亿年),速度比去年谷歌发布的53个超导比特量子计算原型机“悬铃木”快100亿倍,创造中国“量子计算优越性”第一个里程碑。

  中国核聚变发展获重大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HL-2M)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中国完全掌握强流高压加速器制造技术,锦屏深地核天体物理加速器成功出束,束流强度达到2毫安,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同类装置先进水平;中国第一代中微子实验装置大亚湾实验功成身退,为下一代中微子研究打开新大门,在其基础上,江门中微子实验紧锣密鼓建设,预期2022年建成运行,有望揭开中微子质量顺序之谜。

1月11日,当今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位于贵州平塘的FAST台址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图为当天在FAST周围一座山顶拍摄的“中国天眼”全景。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这一年,中国科技开放合作行稳致远。中国致力于打造全方位、深层次、广领域的科技开放合作格局,目前已与16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订114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并参与涉及科技的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

  中国积极参与并牵头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国际大洋发现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中,积极承担项目任务,深度参与运行管理。

  在新冠疫情防控中,中国搭建面向全球的开放科学共享服务平台,为175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提供服务,累计数据下载量已超过1.6亿次,助力全球抗疫。

  面向未来,中国将全方位深化科技开放合作,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中国天眼”2021年起面向全世界开放,成为“世界巨眼”服务全球。

  ——这一年,“卡脖子”问题列入中国科技任务清单。9月中旬,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发布会上,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直言,要“将‘卡脖子’的问题和国外出口管制的清单转化为我们的任务清单”。

  中科院设立三类先导专项,A类面向国家重大需求、B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C类跟企业合作解决“卡脖子”问题,已启动超算系统、网络安全、处理器芯片与基础软件等8个C类专项,将集结精锐力量组织系统攻关,有效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

  ——这一年,科技创新列为中国规划任务之首。11月初,《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正式发布,把科技创新摆在各项规划任务首位,进行专章部署,为中国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2021年转瞬即至,“十四五”规划大幕即将开启,期待中国“第一生产力”未来更富活力,创造更强实力。

相关资讯:

 

 


评论:
发表评论:
请填写评论内容
限500字 (不支持HTML格式)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关系网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