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谈寒门博士之死:伺候老师应不应当是伪问题(图)
阅读:492 次
2018-01-20 02:40 (北京时间)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其内容并不代表关系网立场
loading

来源:新京报

  原标题 西安交大博士之死:“伺候老师应不应当”就是个伪问题

  大学教育的师生关系,不应该搞成私塾、戏班里带徒弟一样,界限不清。

▲杨宝德生前照片。愿他安息。图/视觉中国

  近日,有媒体以《寒门博士之死》为题对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杨宝德溺亡一事进行了报道。

  1月17日,作家六六在微博转发此文,并评论称,“现在的孩子都不知道脑子里想什么?装个窗帘、买个菜、打扫个卫生就委屈死了……所谓学习,不仅仅是课本的,也是做人的道理。你伺候伺候老师,那不是应当的吗?”很多人对六六的言论表达了批评,认为六六没有设身处地地为杨宝德着想。但从留言来看,六六也有拥趸,他们认为现在一些学生太过脆弱,与导师的关系就是不能太远,太远显得不近人情。

  “寒门博士之死”引发的讨论已持续数日。一方面,舆论的焦点日益分散。另一方面,真正重要的一些问题并未获得相关方面实质性回应。为免这样一桩惨痛而具有警示意义的悲剧沦为口水仗,有必要分辨一下事件中的真问题与伪问题。问题一:寒门博士  “寒门博士”是网友为杨宝德贴的一个标签,旨在强调农村家庭培养出一个博士的不易,以及这名来自农村的精英却在城里为导师擦车、打扫卫生所呈现出的反差。从这个意义上讲,“寒门博士”是一个真问题。博士为导师做杂务,无疑是人才和科研资源的浪费。不过,人们迅速解读出“寒门博士”的另一层含义。也就是像杨宝德这样底层出身的高学历人才,心理上会不会更容易敏感脆弱?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一起个案不能说明所有寒门博士都有心理问题。问题二:博士心理问题与其关注寒门博士的心理问题,不如关注整个博士群体的心理压力。据杨宝德家属介绍,“校方并不承认自己存在责任,他们认为杨宝德是成年人,有负责自己安全的能力”。这其实也代表了普遍存在的对博士心理问题的忽视。

  事实上,博士群体由于面临生活与科研双重压力,出现心理问题不罕见。国内高校普遍缺乏对博士心理健康的关注,这才是杨宝德事件的深刻教训。

  博士心理问题是真问题,但有人将这个问题偷换成“情商低”、“心理脆弱”之类的冷嘲热讽,则是冷血无聊的伪问题。问题三:师生交往边界女导师与杨宝德的微信聊天记录中,除了导师让杨宝德买日用品、打扫卫生外,还让杨宝德对其衣着发表意见,甚至劝杨宝德与其女友分手,这种交往明显已越界。

  这是导师权力的滥用,对学生不利,社会影响更是不好。大学教育的师生关系,不应该搞成私塾、戏班里带徒弟一样,界限不清。师生之间,还是要厘清关系的边界,这也是真问题。但不管怎样,对此事西交大对此不应回避,而应该进行严肃的、举一反三的调查与问责。我们不能把这些真问题当成伪问题放过,也不该对伪问题纠缠不清。 □西坡(媒体人)

相关资讯:

 

 


评论:
发表评论:
请填写评论内容
限500字 (不支持HTML格式)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关系网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