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们预测未来的感受是如此困难?
阅读:193 次
2020-09-02 01:51 (北京时间)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其内容并不代表关系网立场
loading

来源: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9月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在当前这段时间,人们对疫情期间的“新常态”展开了许多讨论。不知有朝一日,等我们回到忙碌的办公室、或者去健身房和电影院时,会是什么感觉。有些人表示,他们已经想象不出自己还能做这些事情,更别提去拥挤的酒吧跳舞、或是拥抱和亲吻自己的朋友了。

  但我们到底擅不擅长猜测自己未来的感受呢?答案是:“并不是很擅长。”这就意味着,对于自己的生活,我们并非总能做出最佳决策。

  我们在预测自己未来的感觉时,会自然而然地参考过去的经历。这是种不错的方法,但我们往往会侧重于回忆最近的几次经历。比方说,我们在想象明年坐火车出行时,我们不会重点回忆过去若干年间坐过的上百次火车,而是会忍不住回想起自己上一次坐火车的情景。如果你上次坐火车时,乘客们都戴着口罩、看上去一脸紧张,在我们想象未来的旅行时,脑海中就会忍不住出现这个画面,即使我们并不清楚口罩还要戴多长时间。

如果你问某人明天想不想去吃意大利面,对方在你提问时肚子越饿,同意的可能性就越大。

  我们会下意识地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当前的感受上。当慢性头痛患者描述自己疼痛的程度时,他们的描述更容易受前一天的疼痛程度所影响。我们在思考事件时,我们的认知过程总倾向于极端化,即更注重“第一次”和“最近一次”。这种现象名叫“影响力偏误”(impact bias)。它还会导致我们倾向于关注事件的主要特征。例如,假设我们要去乡下的一间小酒馆吃午饭,我们也许会想象自己坐在美丽的花园里,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享用着美味的食物。相比之下,我们不太可能去想象前往这家酒馆的过程、在室外寻找空桌的经历、饿着肚子等上菜的烦躁心情、以及回家路上遇到堵车的可能性。

许多人都害怕去看牙医,但真正痛苦的时刻其实转瞬即逝。

  如果在我们的预期中,未来的某起事件是积极正面的,我们就更倾向于关注那些好的方面;而如果是消极负面的,我们就会忍不住去想那些不好的方面。例如,我们总觉得去看牙医的整个过程都充满了痛苦,但实际上,和接待员交谈、把外套挂起来、或是走出诊所这些行为都是中性的,最痛苦的时刻也许只会持续一小会儿。你可以从积极的角度来解读这种现象,这意味着事情并不像我们预期的那么糟糕,不过可能也没那么好就是了。

  然而,“影响力偏误”可能会引导我们做出错误的决定。我们也许会以为,一份薪水丰厚的新工作会改变我们的生活。假如这份工作能让你不必再为金钱烦恼,那的确有这种可能,你的朋友们也会纷纷来恭喜你。但如果你本来就不愁钱花,还很喜欢你现在的工作,而且和同事们关系很好,换工作也许就不是最佳选择了。要迈出换工作这一步,你必须确定,多出来的这部分收入可以用在使你更快乐的事情上。

就算你买彩票中了大奖,也不会每时每刻都沉浸在中奖的狂喜中。

  我们还容易高估自己未来的情绪激烈程度。在一项研究中,一些大学生被要求预测自己学校的球队在下一场比赛中获胜或落败的话、自己会是什么心情。而过了几天后,再次被问起这个问题时,他们都表示自己高估了自己在球队获胜后的喜悦程度、或输球后的失望程度。这是因为,比赛当天还会发生其它事情,也会对他们的情绪造成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但在同一项实验中,如果研究人员让受试者在进行预测之前、先描述一番自己生活中平常的一天是什么模样,他们的预测结果就会更加精确一些。

  哪怕是比吃面条和赢球赛极端得多的事件,也会发生这种现象。对于足以改变人生的重要事件,我们也会高估自己喜悦或悲伤的程度。例如,就算是买彩票赢了大奖的人,也不会每时每刻都在开香槟庆祝、试驾跑车、或是带上所有朋友一起度假。在意外事故中不幸残疾的人也不会一直沉浸在震惊中、哀叹自己人生的巨变。

  无论是中彩票还是出事故,人们在想象这两种情况时,通常都会将关注点放在事情刚发生时产生的震惊上,并默认这些感觉会一直持续下去。但人们忘记了自己是会不断适应和调整的。无论你在事情刚发生时感觉快乐还是绝望,这些感受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消退。

  总的来说,这是件好事。就像我们有生理上的免疫系统一样,心理免疫系统也会保护我们。它会引导我们多注意极端情况,帮助我们做出保证自身安全的正确决策。但要记住,它也让我们学会了不断适应,即使事情的发展不如预期所料,我们也能坚持下去。

  对于生活中发生的大部分事件,我们都能较快地习惯它们,而且比我们可能以为的快得多。比如涨工资之后,你的喜悦之情用不了多久就会消退。

  既然我们更容易关注极端的、第一次发生的、或近期经历的体验,并且这使得我们无法准确预判未来的感受,我们又怎样才能做出正确决策呢?

  不妨咨询一下有过这类经验的人的观点,或是问问身边的人如何看待你面临的选择。因为在思考其他人的选择时,我们往往能看得更长远一些。但是一定要问对问题。不要问“我应该接这份新工作吗?”而是问“如果我接了这份工作,你觉得我的日常生活会变得怎么样?”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长时间通勤与较差的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关联,在已婚女性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果你为了换个大房子而搬到离上班地点较远的地方,你可能会多出一个空房间。但这个房间偶尔才会用到一次,通勤的痛苦却每天都要经历一番。而如果你先和朋友们聊一聊,他们也许就会指出这一点。

  我们最近经历了许多个“第一次”。我们也许会重新回到办公室,也许还会坐飞机。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第一次的经历总是最奇怪的,尤其是刚开始的10分钟。但人类有着超乎寻常的适应能力,我们很快就会适应这些全新的生活方式。等我们第二次经历时,就不会再感到奇怪了。(叶子)

相关资讯:

 

 


评论:
发表评论:
请填写评论内容
限500字 (不支持HTML格式)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关系网新闻资讯